当前位置: 首页 > 林大康 > 本市信息 > 数智赋能美育 跨界融合创新——记温州市林大康名师工作室第17次活动

数智赋能美育 跨界融合创新——记温州市林大康名师工作室第17次活动

浏览量:428|发表日期:2025-04-28|来自:

数智赋能美育 跨界融合创新

2025年4月25日,温州市林大康名师工作室携手鹿城区周璐名师工作室在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举行了以数智赋能·美育传承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修活动。

 

课例展风采 融合见真章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苏利娜老师执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课,以第12届世运会为背景创设主情境。课堂上,"文推推"数字人发布征集令的环节瞬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苏老师巧妙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感受文化遗产价值,并借鉴《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运用"删、留、补"和动静结合等方法撰写推广文案。在介绍杭州西湖苏堤春晓的练笔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不断优化作品。课后延伸环节,学生还将利用AI工具和设计平台制作宣传作品,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王琼老师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一课。王老师以工匠精神为魂通过小组搭桥合作、展示桥的承重性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廊桥的建造技艺。带领学生观察廊桥飞檐、楼梯等结构,感受其与自然融合之美,还通过视频呈现泰顺廊桥被洪水冲毁又自发重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非遗传承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徐安妮老师的《金字塔》一课则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文化探索之旅。徐老师通过对比《金字塔夕照》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文本,引导学生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课堂上,学生们在"解说金字塔"的任务驱动下,学习保留关键信息、融入口语表达并辅以肢体动作,不断优化解说表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I数字人馆长的引入,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与数字人互动,获取金字塔的趣味知识,最后成功化身"小小讲解员",将所学技巧迁移应用到中国文化遗产的解说中。

 

 

技术赋新能 非遗焕生机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段建凯老师以"非遗技艺的当代诠释与美育转化"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当前非遗教学面临的三大困境:教师实操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他以《廊桥》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体验-解析-拓展-内化"四环节教学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桥梁搭建,理解技艺复杂性,并培养反思与改进能力。他还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研究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他们从文化接受者向传播者转变。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林佳佳老师的《拥抱AI,赋能教学变革》讲座则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她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DeepSeek、豆包等工具快速生成课件、创建智能体,极大提升备课效率。在学生实践层面,林老师分享了AI在习作批改、诗歌创作、"西游新篇"跨学科项目中的创新应用,展示了科技为教育带来的无限可能。林老师的实践分享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AI赋能教学的大门,为教育变革带来全新思路与方向。

 


专家指迷津 理论照实践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育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核心命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周璐老师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实践为范例,深度阐释跨学科学习的创新路径与育人价值。她指出,新时代教育要突破学科壁垒,在真实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周老师强调,跨学科学习不是摒弃学科本位,而是通过主题化、项目化的任务设计,将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能力有机融合。她以"文化推广人"项目为例,展示了如何实现知识结构化与学习自主性的双重突破。

 

 

温州市名师、正高级教师林大康老师与在座教师一起《漫谈跨学科学习与人工智能》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围绕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这两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讨论。以美术课《时间的脚步》为例,强调真实情境的设计对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跨学科教学应自然融入学科,而非刻意为之。通过现场展示AI生成向日葵点彩画的不同效果,林老师生动阐释了人工智能的创作原理和应用边界,提醒教师要理性看待技术,善用其长。

 


跨界无止境教育有新天。本次活动如一场春雨,润泽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土壤。当语文遇见美术,当非遗邂逅科技,此次活动让教师们看见的不仅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更是教育者以智慧与情怀绘就的育人蓝图。